QQ截圖20190805163818.jpg (392.42 KB, 下載次數(shù): 59)
下載附件
2019-8-5 16:35 上傳
“赤日炎炎似火燒,野田禾稻半枯焦。農(nóng)夫心內(nèi)如湯煮,公子王孫把扇搖。”《水滸傳》里這首詩,恰如其分地描述出盛夏驕陽似火的天氣。持續(xù)出現(xiàn)高溫,讓人感到悶熱難當,實在有點吃不消,所幸除了空調,還有消暑“利器”——冷飲。作為夏日解暑佳品,冷飲為居家所必備之物,綠豆湯、酸梅汁、冰棒、冰淇淋及各種果汁飲料等,種類繁多、口味各異。冷飲消暑之余,不由得好奇心起——古人又是如何消暑的呢?
據(jù)史書記載,早期的冷飲主要以冰鎮(zhèn)飲料、食物為主。而冰鎮(zhèn)自然離不開“冰”了,在沒有制冰技術的古代,又是如何獲取冰源的呢?此時,“窖冰”就隆重登場了。窖冰是古代的傳統(tǒng)之一,亦稱“藏冰”?!吨芏Y》有云:“冬季取冰,藏之凌陰,為消暑之用?!绷桕幘褪潜?,有專設掌管冰的官吏——凌人,這種深挖窖廣藏冰的習俗一直延續(xù)到明清。冰塊既可以置于屋內(nèi)降溫,也可用于飲食。宴飲時盛放冰的器具叫“冰鑒”,用銅制成,使用時,將盛滿飲料或食物的器皿放進去,四周圍滿冰塊,合上蓋子,不多時“冷飲”就可制成,其作用如同今日之冰箱。
到了唐代,開始出現(xiàn)一種全新的冷飲,它有一個文雅的名字——“酥山”,要說起來算得上是“冰淇淋”的前身了。所謂的“酥”,與現(xiàn)代的奶油大致接近,是一種乳制品,由北方游牧民族傳入中原。在當時,“酥”被認為不僅滋味美妙,而且營養(yǎng)價值極高。詩人楊萬里就曾寫《詠酥》一詩來盛贊這種冷飲:“似膩還成爽,如凝又似飄。玉來盤底碎,雪向日冰消?!薄讹嬌耪酚杏涊d“酥山”的做法:將“酥”加熱至液態(tài),然后往盤子一類的器皿上滴淋,淋的過程中依勢做出山巒等造型來,再放至冰窖中冷凍即成。在當時能有一份“酥山”出現(xiàn)在宴會上可謂是極其體面的事,相當于現(xiàn)今在飯店請人吃飯,以法國大廚制作的精致甜點來做收尾。
而在宋代,一種叫做“蜜沙冰”的冰飲開始大行其道,和現(xiàn)今流行的“刨冰”可謂是異曲同工。據(jù)《宋史·禮志》記載,在四時八節(jié),皇帝都要賞賜些特別的寶貝給大臣們。其中,入伏這一天,賞賜的是“蜜沙冰”。沙,當指“豆沙”,《東京夢華錄》等宋代筆記曾提到市面上有叫賣“沙團”,由此可見豆沙在宋代很是普遍。推測起來,“蜜沙冰”,就是澆上蜜、放上豆沙的冰,這不是與“紅豆刨冰”很接近嗎?如此看來,古人的審美和口味,和今人也差不多呢!
到了元代,世界上最早的冰淇淋誕生了。據(jù)《馬可·波羅游記》記載,當時有位御廚突發(fā)奇想,嘗試著在冰末中添加蜜糖、奶油和珍珠粉等,經(jīng)精心調配,結果制成了最早期的冰淇淋——“冰酪”。“冰酪”在宮廷中曾大受歡迎,私下里還流傳到民間。據(jù)傳為了保守制作工藝的秘密,元世祖忽必烈還頒布了一條除皇室外禁止制作“冰酪”的敕令。馬可·波羅在中國時,受元世祖賞賜,有幸品嘗到這種“冰酪”,后來,“冰酪”的制作工藝被馬可·波羅帶回了意大利。經(jīng)過幾個世紀的輾轉,冰淇淋傳入美洲大陸,美國的一位名叫南希·約翰遜的女士對復雜的工藝進行了改進,制造了一種手動曲柄式冷凍機,使冰淇淋的制作工藝更加簡單容易,于是現(xiàn)代意義上的“冰淇淋”誕生了。
夏日炎炎,在書海里盡情徜徉,于詩文中品味“冷飲”,暑氣慢慢消散,燥熱的心也逐漸安定下。
來源:鎮(zhèn)江日報社
|